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转]《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转]《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转]《红楼梦读后感3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

一部《红楼梦》,流传至今,仍有无数人对其爱不释手,经久不衰,可堪经典之典范。我想原因绝非作者是谁;《红楼梦》中的建筑、音乐、药方等的描写;《红楼梦》是否作者的自传,或者影射历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族谱、建筑书籍、乐谱、医术、史书等也肯定让极多的人爱不释手,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笔者本人甚不喜欢对文学作品做如此之研究。最能打动人的是情感,不是理性。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诉诸文字,让读者产生共鸣,而情感和生命的体验是永恒的,因而文学作品也会因其感情的真挚和生命体验的真实而获得永恒的价值。笔者以为,《红楼梦》是有着永恒的价值的。《红楼梦》之所以会令无数人爱之若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她能够令人感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感动人就在于她的无论从基调到故事、人物命运、情感、人生观等等都是悲剧性的,还有那些由细节、琐事描写所产生的真实感。在这个世界上,最感人的是悲剧。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一部悲剧。《红楼梦》中的人生观即是这样。(下文会有论证)因而关于悲剧的人生的文学作品就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悲剧之美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所毁灭的美的律动。对这一点,鲁迅也有过评价,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在作品中,美好的生活、理想、希望、尤其是真挚的情感,当这一切都被无情的现实撕碎时,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悲剧巨大的感染力。我们会由此想到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的那些被现实撕碎的美好的东西,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痛苦的、令人痉挛的感动就会产生,有时候甚至比真实的生活给我们的感动还要深刻。《红楼梦》即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情感悲剧,人生悲剧。我们的生活中,能让我们感动的往往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那些不经意的小事。生活中的细节,琐事比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更能让我们感动,因为小事往往是我们下意识的做出来的,因而更加的真实。能真正打动人的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有意为之,刻意"做"出来的一些事。比如说用手轻轻拂去女朋友脸上的头发、一个细小的动作、关切的眼神。表面看似乎是漫不经心,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现着爱侣的深情厚谊,这些比只在圣诞节的时候送女朋友一辆跑车更能打动人。《天仙配》里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这是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细节,是相爱的最好证明。真正的爱情不在于山盟海誓,不在于轰轰烈烈,而是一种相伴到老的质朴情感。爱情真正感人的地方就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细小的地方,于寻常之处见真情。不光爱情如此,亲情友情,无不如是。《红楼梦》基本上全书都在写每天寻常的生活,写生活的琐事,用细节推动情节的发展,用细节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细节堆积而成的小说,没有细节就没有《红楼梦》,《红楼梦》离了细节、琐事就不是《红楼梦》。细节和琐事让《红楼梦》显得真实,虽然近三百年过去了,读《红楼梦》,其中的人物和生活还像就在我们面前一样。尤其是人物的情感,给我们极为真切的感受,也让我们为之感动。这些都是大量的细节、琐事描写所带来的真实感产生的效果。(一)《红楼梦》是一部悲剧。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这样写到:《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的悲剧也。②王国维从老子的"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过渡到叔本华的"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悲剧"与身俱来",是潜伏在生命中的一颗种子,随着个体生命的展开,它便伺机破土、发芽…这一点我觉得是讲得很好的,很切合我对《红楼梦》作品的理解。《红楼梦》中写"石头"(通灵宝玉,后化身为《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动了凡心,要到尘世中"走一遭",为的是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而那一僧一道二仙就明确的告诉那石头:红尘俗世中,虽有乐事,却不能永远依恃,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但是石头还是执意要去尘世走一遭。石头到人世(即人的出生)其实是去"历劫"的。不仅贾宝玉是如此,林黛玉的出生也是如此:绛珠仙草"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出生是为了还债,要为一个人流一生的`泪,这也是明知如此而为之的。人一出生就注定了一个悲剧的开始,就算是石头或者我们自己明白了这一点还是忍不住要到人世去"走一遭",这就是尘世的魅力!这就是作者的悲剧人生观。《红楼梦》作者在开篇就奠定了全书的悲剧基调。脂砚斋是这样评价《红楼梦》一书的创作本旨的:"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③是很准确的。世间的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浮生一梦,到最后都要成为泡影。纵然痴情,到最后也只能是"抱恨",然而世间的一切又是极为刻骨铭心的,所以"字字看来皆是血"。而作者本人是这样讲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从这里我读出的是作者将要讲的是一个悲剧,而其中的情感是令作者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脱和寻常视之的,所以是"一把辛酸泪",所以作者说自己"痴"。一个"痴"人用血泪写成的自己悲剧人生体验的作品,怎能不感人至深!还有作者在开篇写的《好了歌》和《好了歌》解,是对悲剧人生做了高度概括的。人生是一部悲剧,《红楼梦》就是一部关于悲剧人生的书。人生的悲剧包括人的命运,情感等等都是悲剧。《红楼梦》中的人物皆是悲剧的命运。女子们的命运作者用判词做了概括。基本上没有善终者。如史湘云是"富贵又为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根据高鹗最后的续书(个人认为高鹗的续书是比较符合曹雪芹的本意的),史湘云的最后命运是守寡。这都是很明白的,也有很多人做过专门的研究,在这里我就不再累述。男人的命运,曹雪芹没有作很明白的交代,但是从前四十回来看,在贾府不可避免的没落之中,男人的命运也都逃不出或死亡或孤独落寞,不会有什么可以善终之人的(个人认为高鹗在这里处理的不是太好)。除了贾宝玉一人外,贾府中其他男子其实都不是主角,《红楼梦》写的是女子。男人只是配角而已,这里就不详究。"情"是《红楼梦》中的中心。《红楼梦》中的感情是很真挚的,很美好的。然而这情感最后都归于毁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但这却是宝玉的感情中最真挚,最刻骨铭心的,最后的结局是没有结果,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将这种没有结果的爱写得很真实。在宝玉不得不在被瞒骗和宝钗成婚之时,黛玉在孤独绝望中死去,泪流干,诗稿焚,而宝玉只能在黛玉死后多时才能去她生前的地方凭吊,这是一种怎样的揪心断肠啊!如何不感人!还有宝玉跟晴雯、跟史湘云、跟大观园中等等一班女子的感情,都是没有结果的,无不是死的死,散的散。而在宝玉和这些人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或真实或朦胧的情感,被作者描写得是那样的有真实感,所有人的感情,都是出自自己之心的。而这些感情的描写作者主要是将它们寄予生活的琐事描写,细节描写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细节描写是怎样使得人物的情感真实,让悲剧更加真实的。(二)在前三十回还弥漫着青春与生命气息的大观园中,宝黛之间发生的看似小儿女情态的"任性"与"使气"已隐隐透露着这种令人无可奈何的悲伤。如第二十二回湘云一句"这个戏子倒像林姐姐"的无心话惹恼了黛玉,宝玉从中四处调停,却是处处不讨好,落得各人伤各人的心。这一细节很好的写出了人物各自的性格和真心、真情。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究竟为了何般呢?黛玉说:"我只为了我的心!"宝玉何尝不是?湘云何尝不是?宝钗又何尝不是?人人之心造成这一场悲剧,这样才使悲剧更加有真实的质感,"有情人终成眷属"只是美好的梦想,"金石良缘"也好,"木石良缘"也好,纵然情再真,意再切,一切都会被无情的现实、被命运所摧毁,都不可能有结果。再看一处。第二十六回写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听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一步步行来,见宝钗进宝玉的院内去了,自己也便随后走了来。"却因为"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后来黛玉又叫"是我,还不开么",结果晴雯还是没听出来,说了句"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就这样产生了误会,使林黛玉想到可能是早上她说宝玉,宝玉恼她,想到自己是客居,寄人篱下,就没有争辩,又听到宝玉和宝钗的笑语声使,林黛玉想"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在二十七、二十八回,黛玉作《葬花词》,被宝玉听见。宝玉甚是伤感,他伤感的不仅有黛玉,还有宝钗、香菱、袭人等人,年华逝去,物是人非。而黛玉则还在恼宝玉,见是宝玉"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到后来,黛玉不想听宝玉解释,但听宝玉说"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听宝玉解释并诉衷肠之后,终于有了笑颜。这些基本上都是细节的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林黛玉贾宝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给我们极其真实的感觉。林黛玉的敏感、多疑、小性、任性,以及她对宝玉至真至深的爱;宝玉的多情但不滥情,他对林黛玉至真至诚的爱,都在这个误会的结成和解开中十分生动的表现了出来。两个真爱的人之间的小小的误会,以及这种小误会给双方带来的痛苦,这些更显出了爱的深沉。《红楼梦》中这样的细节到处都是,只以以上两处为例。这些细节使得《红楼梦》中的生活和情感都变得更加真实,使读者读来不觉感觉如同亲历。而且有时候有的细节就是我们的读者所亲历过的(如以上所举第二例就与笔者的亲身感受十

分相似),其感染力就可想而知了。《红楼梦》中这样的细节实在是很多的,与读者的经历类似的几率是很大的,这就使得这部小说让人读来感觉很多地方是在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并且不自觉的与作品中的人物相对应。产生强烈的共鸣。与作品的人物同乐同苦,以至于对人物的悲剧命运产生至深的体会。使得个人的悲剧情怀与悲剧体验同作品的悲剧性融合、共鸣,对悲剧的人生认识更加的深刻。(三)一部《红楼梦》,可说的东西太多了,以上只做了些简单的分析。下面再做一些概括的补充。《红楼梦》的悲剧性还通过很多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用了很多神话的意象,象征的名称:"离恨天"、"薄命司"、"灌愁水"、"太虚幻境"等,无不具有悲剧的色彩,并且带有诗意的色彩。就连贾府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也是"原应叹息"的谐音。除此之外作者还用大量的联句、诗句、词句来表达悲剧的生命体验。如"多情公子空牵连","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风流灵巧招人怨","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等等,都体现了美的毁灭。而这些诗句中尤以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和"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前半句为史湘云所出,后半句为黛玉所联)最为感人,每读之,不觉泣下。那种对悲剧生命的体验之深之切,对生命和美(春与花)之易逝的强烈感受,加上绝美的诗句,字字含泪,句句泣血,不读《红楼梦》,单是读这些个诗句,就足以让人动容。《红楼梦》之悲剧生命体验的表现由此可见一斑。《红楼梦》不单是个人生命、情感的悲剧,还可以从中看到家族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文化的悲剧。这是另一个层次的悲剧了,也能让我们产生一种感动。然而我认为这些在《红楼梦》中是次要的,况且人生、情感的悲剧是更能打动人的。因而就不展开叙述。结语一部《红楼梦》,因为其悲剧人生的体验太深刻、太有真实感了,以至于让很多人读得进去了,却出不能再出来:出家、疯癫、甚至于自杀。的确,作品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宗教关怀在其中,作者在作品中对如何摆脱这种悲剧人生给出了一种答案,那就是出家。宝玉即是如此。悲剧的主人公通过对自我欲求的拒绝,通过对现世价值的否定达到了对悲剧性人生的解脱(来自叔本华)。但真正的看破红尘,拒绝自我的欲求,否定现世的价值,又是谈何容易的啊!就连作者自己不也是没有看破,无法真正的做到从悲剧人生中解脱吗?要不然作者也不会自己感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不会有这样"字字皆是血"《红楼梦》传世了。最后,我想用尼采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人生是一场悲剧,但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