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策划书

新闻策划的再挖掘的

新闻策划的再挖掘的



新闻策划的再挖掘的范文

  第一次听说新闻策划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笔者对“新闻策划”的理解很简单,认为就是每次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可就是这一准备工作,让我越干越多。比如采访一件事、一个人物,要了解哪些问题?怎幺问?怎样才能让采访对象把问题说的清楚、说到点儿上?这种情况怎幺提问?那种情况又该如何提问?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有哪些?自己想通过报道表达什幺样的主题思想?这些都需要仔细琢磨,还得逐条写在采访本上。久而久之,渐渐地就养成了做准备的习惯。

  在以后的采访中,笔者对“新闻策划”的理解更深刻了。

  首先,新闻策划能把好的题材更深刻、更完美地表现出来,能把好题材的新闻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如果一个好的题材,报道前没有策划,毫无准备地直接去采访,又匆匆下笔,肯定不会达到最佳效果,更不会有进一步地延伸。

  1999年,笔者跟随一名老记者采写了一篇录音报道《戈壁红驼出路何在?》,反映的是生活在祖国北部边疆乌拉特草原上戈壁红驼的生存问题。戈壁红驼是一种耐寒、耐旱的稀有骆驼品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戈壁地区牧民饲养的主要畜种。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上人为宰杀、野狼偷袭等原因,戈壁红驼的数量骤减,红驼最集中的乌拉特后旗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3万峰减到1999年的3700多峰,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由于那次采访走得很突然,根本没来得及策划,只能见机行事了。我们坐车颠簸了一天才到达巴彦淖尔市北部最偏僻的巴音戈壁苏木。当天晚上就进行了采访,了解了一些情况,做了个简单的策划,又从了解到的素材中选中了一个细节:被感化的母驼还会收养小孤驼!

  收养是有背景的:由于草场退化,红驼大多膘情不好。每年春季分娩的母驼,体质弱又吃不饱,死去的不少,遗留下的小驼羔没有奶吃也很难活下去,无奈,牧人们只好想办法让别的母驼收养小孤驼。可这种收养,刚开始绝不是你情我愿,得有个感化的过程。

  当时正值接羔时期,牧民娜仁家就有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小孤驼,这两天正在做感化母驼的工作。娜仁拴好一峰母驼,又把小孤驼拉在母驼面前,让弟弟巴图坐在母驼旁边拉起马头琴。一个小时过了,母驼仍没有反应,而那个连毛都没长的小孤驼在寒风中正眼巴巴地瞧着母驼。两小时后,母驼心软了,眼泪顺着眼角流下来,心花怒放的娜仁就势放开小孤驼。小孤驼嗖地一下钻在母驼身下,迫不及待地吃起了奶,这表明母驼接受了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通过这一细节的观察与录制,温暖的场面便活灵活现地重现在报道中,展现在听众面前。这就是在挖掘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策划收到的效果。录音报道《戈壁红驼出路何在?》获1999年全国广播影视奖二等奖。

  其次,通过新闻策划后的`再挖掘,记者能在一些陈旧的题材中找出与新时代的关联处,找出它的新意和新闻价值,再运用特殊的角度和形式表现出来,让人感觉新鲜又能表达出更深刻的理念。

  2003年8月,乌拉特中旗举办国际那达慕大会,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有一位女记者随团去采访。开幕式前,有一对身穿蒙古袍的老夫妇从兜里掏出钱交给工作人员的

  举动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走过去问了缘由:这对老夫妇是牧民,他们自愿为大会捐助1000元。男的是旗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女的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歌手。这位女记者迅速对自己的那达慕采访做了一个临时策划,在征得两位老人的同意后,她决定跟随他们看一天那达慕。这一天,记者听了老夫妇的介绍,也听了他们的故事,还参加了老人的家宴。报道《看那达慕》就顺着这个思路写出来了。从一对牧民老夫妇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地区,一步步扩展,通过那达慕把这个地区的文化风貌及文化建设生动自然地反映了出来,让那达慕这个比较普通陈旧的题材换了个角度,新颖的感觉立刻呈现出来。《看那达慕》这组节目荣获2003年内蒙古广播影视奖一等奖。

  第三,新闻策划是媒体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增加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传统媒体广播来说,没有新闻策划更是寸步难行。广播是依靠听觉来传播信息的,所以广播节目首先要好听,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只是要注意报道形式,因为广播的报道形式尤其讲究人的听觉规律和听觉习惯。好的报道形式都是灵活多变的,需要我们根据实际内容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才能设计出一套完美的报道方案。这个过程就是新闻策划。

  总之,新闻策划是一个媒体对当前和将来的重大宣传报道进行计划,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大到全年的重大选题,小到每一次的新闻采访。媒体只有把新闻策划做好,报道出来的新闻才有价值,从而才能吸引受众,才能有市场和影响力,才能发展壮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